繪畫的主題與表現 曾老師的繪畫以風景畫為主,靜物畫、人物畫僅佔十之一二,以下僅就其主題畫風與表現特點略加敘述。 (一)風景畫 曾老師的風景畫大略可分:農田景觀、鄉間舊厝、山坡平遠、海邊風光、城鎮周邊等大桃園地區常見的題材。表現的技法從濃彩厚塗、透明渲染,到自來水筆速寫再上色的小品畫法皆有。 農田題材的畫作之所以特別生動感人,是因為曾現澄老師自身從農人辛勤務農的深刻體驗而來,它有別於一般畫者描寫的農田景觀。在台灣前輩畫家中,藍蔭鼎、席德進都擅長畫水田、竹林、老厝的題材,在繪畫技巧與個人面貌都屬第一流,但曾老師作品中田野動人的真實感,則與他們的田園畫作有很大不同,成就亦不惶多讓。 這讓我想起西洋畫家中的米勒,他的農村畫作雖不及其它巴比松畫家優雅亮麗,但他畫中流露出素樸真實的情感,卻是其它畫家所缺少的。這種真實感,主要是出於米勒本身是個農夫,有很長時間的務農經驗,他深識農人的辛苦,他在畫中把握住這種真實感。我想在台灣眾多描寫田園的畫家中,曾老師素樸可親、真實動人的農村風景確是獨一無二的,已在台灣畫史上留下精彩的一頁。 曾老師筆下水田常堆滿了泥塊、休耕後的田中雜草叢生、貧瘠的紅土坡上有鐵皮屋廠房、天空中有點雜亂的電線與落地的電線桿、擺滿雜物的城鎮周邊的舊房子。這些在一般人眼中並不特別的景物,曾老師卻慧眼獨具,揮灑他浪漫的彩筆,讓平凡景物皆可入畫,成了美感獨具的畫作。 (二)靜物畫 靜物畫是曾老師在基礎教學時使用最多的畫種。他的個人創作,卻有意擺脫這種制式的表現方式,譬如畫花,在構圖中,他常大膽地只取局部,如傳統水墨畫中「折枝」畫法;也不刻意地擺幾樣東西在桌上畫,而是在生活中取材,有時用些粗獷線條率意地鉤邊線。最奇特的是曾老師在靜物背景上,喜歡用乾筆刷上幾道白線,製造出一種迷濛的氣氛來。 (三)人物畫 曾老師擅長人物速寫,舉凡在候車、候機或車上,或醫院人群,這樣動態的速寫,曾老師常有生動的神來之筆,畫來毫不費力,但人物畫中最傑出的仍屬家人速寫,畫妻子、兒女的畫像,除了簡鍊的筆法外,主要是有深情寄託,其中有幾張師母的畫像最為傳神。 (四)小卡 曾老師常用明信片作畫,不拘於風景、靜物、人物等題材,這種日本丹青堂製作的明信片紙卡,是日本進口大陸安徽涇縣的宣紙裱貼於印刷紙上,用於速寫非常方便,老師用了二十幾年,它方便隨手拈來,老師亦熟能生巧,這種只有巴掌大的小畫,在曾老師的眾多畫作中,已形成特有的類型了。 |
||
美術教育的貢獻 (一)一般的美術教育 曾老師過去在中學擔任美術老師,他向來不喜歡學校其它老師向他借課。在升學掛帥的年代裡,藝能科老師被借課是很普遍的事,而且多半是借了不必還,教藝能科的老師固然可以輕鬆一下,但美術教育的價值也就被忽視了!畢竟面對每班的學生中,將來走美術專業的只有極少數人,能夠培養學生的美感、創造力才是最重要的事。 曾老師在藝術欣賞教學上是很用心的,在民國六十年代,老師已經便用幻燈片教學了。當時,老師為我們一一解說畢卡索、馬蒂斯的豐富作品,我對第一次觀賞幻燈片的印象,至今難忘;另外,老師還以相同規格的厚紙板張貼德國一家藥廠精印的世界名畫,讓我們能近距離觀摩。這在三十六年前實在是一項很了不起的事,也可以看出曾老師對美術欣賞教學的用心良苦。 曾老師認為良好的美術教育,對學生將來的生活品質有很大影響,舉凡穿衣、住房、環境整理等都會有好的影響,並可培養學生喜愛藝術,看展覽、聽音樂、看表演等,讓人的精神生活更加豐富。 (二)專業的美術教學 曾老師認為不懂得藝術欣賞,便畫不出好的作品,藝術欣賞是審美能力的培養,也是學畫者對主題、表現技法的再思考。平時多看好作品、多思考畫家如何表現,在寫生時亦要對大自然細心體驗。 曾老師的美術教學,就觀察、調色、體驗三項,就筆者記憶所及,陳述老師的談話以為參考: (1)要多看,細心觀察;要看整體,不要一開始就描繪細部。眼睛瞇小,就可以看見眼前景物的概要,以及明暗、色彩的強弱分佈。整幅畫要同時進行,隨時喊停,你都有一定的進度,不會有的部分畫得很細,有的部分仍是一片空白。 (2)要懂得調色,在大自然中寫生,原色是很少的,譬如說綠色,水彩中直接擠出來的綠色,不加入少許土黃或咖啡色,很難與自然色彩融合。我有時稱那樣的綠色為「塑膠綠」,也就是說它很不自然,好像只有垃圾桶之類器具才會有這樣的顏色。其它如天空塗藍色、樹幹用咖啡色,同樣只是固有色、概念色,而不是用眼睛觀察而來的,繪畫中的調色很重要,描畫大自然,通常彩度都不會太高。 (3)大自然有它蓬勃的生意,譬如到鄉間去寫生,田埂上的雜草,或休耕後田中長出來的各種雜草,它跟城市中公園的草皮是不同的。我們要能畫出它的「野」,才能畫出鄉間風景的「真實感」! 在曾老師長期的教學中,培育出一批從事藝術工作者、美術教師,也培育出社會上各行各業的人,在曾老師看來,美感教育不是畫家的專利,它應該是全民所共享的,藉著親近藝術,無論創作或欣賞,讓人生更加美好。 曾現澄老師繪畫創作與美術教育的重要價值 (一)作品從日常生活中焠湅出藝術之美:曾老師的畫絕不一味求新求變,全部都從日常生活觀察而來,之所以能成為藝術的美在於藝術家本身的體驗深刻與表現。生動的描寫農田景觀,使他無疑地成了桃園水田耕地之美的最佳代言人。 (二)素樸簡鍊的畫法,使作品產生可親可近的風格:曾老師的速寫概括的能力很強,對整體造形的掌握特別成功,寥寥幾筆,常有畫龍點睛之妙。平日作畫的畫幅較小,隨手拈來,不刻意、不勉強,也就讓人欣賞時沒有壓力,而感到親切。 (三)美育的實踐者,欣賞與創作教學並重:中學的美術教育是通才教育,首先,曾老師希望大多數的學生都能喜歡美術、參與創作。進而影響其日後的生活。同時,曾老師也在其中去發掘有天分的學生,施以奠基的美術教學,讓學生有能力走上專業的美術之路。 (四)經師人師,桃李傳揚:曾老師個性謙和,處處為人著想,鄉下貧窮的學生受惠尤多。和諧的家庭,讓他能為教育付出而無後顧之憂,關照過不少有美術天份的學生,在美術教學上,他很重視學生學畫的態度,經常是很嚴格的。所以,經過曾老師提攜教導的學生,在曾老師人格典範的和精神鼓舞下,無論是從事創作或教學,絕大多數都有很好的風評。 本文摘自曾現澄老師八十回顧展特輯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