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
雜誌總覽 > 勝利之光 |
上一篇
| |
|
2009/06/01 |
何肇衢 寄情山水 |
作者: 文:陶巍義
圖:陶巍義.何肇衢提供 期數: 654 |
|
何肇衢出生於日治時代,是台灣戰後的第一代畫家,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,他喜愛山水景物,作品以描繪大自然為主題,一生執著於油畫創作。他的畫風隨著生活與生命歷程的轉變,大致可區分為四個時期,在每個時期裡都表現出他個人的強烈風格,從這些繪畫風格的演變過程,就可以歸納出台灣近代繪畫發展的脈絡和趨勢。 克勤克儉
堅持原鄉傳統
何肇衢出生在新竹縣竹東的鹿寮坑(現五龍村),是傳統的客家人,對於老祖先們訓示刻苦、勤奮、負責和盡職的為人處事觀念,除了經由平日父母親的教導遵循外,也都以身體力行的方式,實踐在他的工作和藝術創作中,充分展現了誠信務實的美德。父親何信嚴,在竹東是位有名的佛像畫師,在耳濡目染下,受到父親的影響,從小就產生了對繪畫的喜愛,只是畫佛像的收入微薄,身為長男的他從國小三年級開始,每日晨昏間都要到茶園去協助母親,從事一些粗重的剪茶枝、施肥和砍柴等工作,以維持全家大大小小九口人的溫飽,所以畫畫的事,也只能暫時存放在想像的空間裡。 因為有了小時候對刻苦環境的親身體驗,也讓他真正領悟到,只有依靠自己勞動工作的收穫,才是最實在的道理,在初為人師以後,除了勤奮於繪畫創作和校內教學工作外,課餘和假日還兼收其他額外的學生,每月總是將所領到的薪水,先拿百分之廿存起來,然後再支付父母親及家用的開銷,以及弟弟們北上求學的各項費用,至於稿費、賣畫和教畫的額外收入,更是全數都要存起來,因為他始終認為大錢都是由小錢慢慢積累起來的,而早年大華晚報一則有關香港富豪河東先生的報導,更是深深影響了他,他將河東先生「有一分必存一分,永遠記住自己是自己的主宰」的這段話,做為自己一生的座右銘,而這樣的儲蓄觀念也一直到現在都還維持著。 貴人相助
開啟另一頁人生 民國三十四年台灣光復後,他才正式接受中文教育,並從初一開始重新學習,在這段求學的期間,恩師賴榮來細心教授他許多繪畫的知識和技法,是他在藝術領域的啟蒙者;此外縣長鄒清之的訓示:「年輕人窮有什麼關係,如果不讀書求上進,那才注定一輩子貧窮,只有讀書才會有前途」,並提醒他去讀那不需繳學費及生活費的師範學校,將他的生命扭轉到了另一端的起點;師範學校畢業時在周瑛的介紹引見,被當時北師附小的校長王鴻年,挑選到學校裡擔任美術老師,並同意讓他使用美術教室,而這間教室更成為他幾位弟弟長期借宿的臨時套房,也因此改變他們兄弟五人的命運。 曾經給予教導、協助關懷和賞識的貴人,他永遠無法忘記,對於「受人恩惠、點滴在心」的道理,他更是永銘在心,因為這是他一生最珍貴的資產,如果沒有他們的出現,可能只有守著祖先留下的土地,繼續從事種茶、筍的務農生涯,而其他兄弟姐妹未來的生活,更是無法預料。因此他常用憑良心做事情的人生態度,在日後的工作和其他事務上,盡全力去幫助他人,來分享、報答這份恩情。 開發藝術刊物
蓄積藝術資產 自中學開始就喜歡讀書,師範畢業之後,因為他有日文基礎,早年常在衡陽街購買日本美術雜誌,廣泛吸收西方藝術的觀念,對於增進繪畫知識和學習技巧方面,確有實質的幫助,使他無論在參加省展、台陽或教師美展的競賽上,都能屢獲評審的青睞得到最佳成績。由於他個人對買書閱讀的涉獵,以及當時在藝術創作的領域裡,他發現一般人對繪畫的了解不夠多,而多數的藝術家又不善於推銷自己,若是有份屬於台灣的專業藝術刊物,作為藝術銜接的代言窗口,就能發揮推波助瀾的功效。後來在民國六十年間,他與當時生產王樣水彩的李阿目,提出要創辦美術刊物的構想,由他擔任顧問也親自撰寫文稿,並介紹四弟何政廣參與編輯的行列,就這樣一本當時家喻戶曉的「雄獅美術」誕生了,數年後四弟更獨自經營發行「藝術家」刊物,三弟何恭上也以推展美術教育為主,集資成立了藝術圖書出版社,在藝術界他們兄弟幾人開闢了一片可耕的園區,也提供畫家們資源交流的管道,開啟台灣的藝術天地,也撐起了活絡的藝術市場。 他的繪畫創作在早期時因承受生活重擔,用色沉重偏藍灰色系;民國五十三年到日本參展旅遊,欣賞到畢卡索的畫作,開始嘗試立體派的風格,著重幾何圖形點、線、面的運用;之後他走訪東南亞地區,在明亮豔麗的陽光驅使下,讓畫裡的景物也鮮明快活熱情了起來;而後期受到抽象派的影響,開始嘗試以半抽象的表現方式著手,尋找屬於自己的繪畫風格。民國六十八年從教職退休後,成了海闊天空的專業畫家,每月固定和學生四處寫生繪畫,每年也都定期舉辦畫作聯展,此外在寫生教畫和創作之餘,也繼續為他所催生的藝術刊物,蒐集新資料和補充各地的藝文訊息,以及撰寫藝術論述和國外的美術館導覽,也曾應當時民生報社長王效蘭之邀,親自帶領友人出訪各地的藝術館,並擔任導覽解說的工作,先後集結成冊發行「日本美術館導覽」及「歐洲美術館導覽」兩本系列專書,對開闊台灣藝術視野的貢獻良多。 目前七十九歲的他,耕耘藝術五十多年,仍然抱持樂觀開朗的心情,持續不斷地創作及參與藝術活動,近期也在新開幕的蓽蘿藝術中心擔任藝術指導的工作,希望以他數十年在藝術的創作,以及在協助藝術文化活動的推展經驗,為後輩畫家和想要從事藝術文化的有心人士,提供一個交流學習的管道,也開啟承接知識和效法的典範。 |
這篇雜誌讓你覺得?? |
| |